时间:2022-09-23 16:02:04 | 浏览:677
2018-10-29 07:16 | 看秀洲微信公众号
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首诗篇,文化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文化是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给中国梦绘一幅通景画卷,文化也依然是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精神动力。秀洲建区35周年来,秀洲区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使命担当,奋力谱写文化强区建设华丽篇章。35年来,秀洲区文化事业从底子薄、基础弱,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一路走来,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文化活力持续迸发、建设亮点频现,公共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喜人景象:文化品牌频出新景,激励人们奋力打造文化高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以蓬勃之势快速发展……
“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2018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砥砺奋进的秀洲开启了新的征程,激发活力兴文化,做文化发展的奋楫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再书华章!
公共文化让城市“秀外慧中”
假如你初次到秀洲,与长虹桥相逢于运河之畔,定会折服于千年古镇留下的多元文化气息;假如你初识秀洲文化,到各文化礼堂看一看、转一转,定会迷醉于代代相承的活态传统文化。就算你生于斯长于斯,看到儿时走过的老街,去过的老剧院焕发新生机,新的文化场馆、功能性设施拔地而起,定会为城市强有力的文化脉搏而骄傲。
丰盛的精神食粮,多彩的艺术盛宴,不胜枚举的文化细节,如涓流汇成大海,携着秀洲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人文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年来,秀洲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努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为秀洲文化的土壤增添养料,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充分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幸福感。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秀洲区全力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区文化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文化馆流动服务车配备及流动服务、数字文化馆建设等重点项目。在秀洲,每个镇(街道)、村(社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资源和先天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地标。同时,全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改扩建和新建,提升区域文化设施品质。截至目前,秀洲区已有4家智慧书房,为每一位爱书人点亮一盏阅读的灯,也成为新的文化标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提升城市气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人民群众归属感和获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秀洲区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秀洲区城乡的各个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处处舞姿翩跹、歌声飞扬。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健身,每个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是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为实现全员共享文化服务,秀洲区抓好区域创新探索,共建“文化磁场”。实施“群众文化引领工程”,完善“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格局,形成“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秀文化”相得益彰的群众文化活动新局势。同时,依托文化馆总分馆,实施“我的艺术梦”公益培训,扩大艺术培训普及面,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群众参与度。推进乡贤文化,策划实施“百名乡贤,服务百村”计划,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用幸福指数考量“文化民生”,一座城市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公共文化服务的“秀洲模式”给出了漂亮的答卷。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悄悄进入百姓的生活。
传统文化让时代焕发风采
从一里街、西北大街等历史街区到长虹桥、国界桥等古迹遗址,从“纸凉伞”灯彩、刺绣等传统技艺到新塍元宵灯会、王江泾网船会等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众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璀璨明珠洒落在秀洲大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让秀洲不仅有一个绚丽辉煌的“文化历史”,也有一个眼光高远的“文化现在”,更会有一个璀璨美好的“文化未来”。
据统计,全区现在拥有各级非遗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4个,市级12个,区级20个;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16名,区级传承人22名;拥有省级非遗教学基地1个,市级1个,区级8个;拥有市级非遗生态保护区3个和省级非遗旅游景区2个。
跨越新时代,传统非遗依然活色生香。秀洲区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非遗项目进农村文化礼堂,着力引导各镇、街道文化站积极开展各种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展览、博览会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非遗摄影、非遗微电影、非遗动漫等创作活动,让非遗融入普通人生活。近年来,尤其注重加强非遗与企业的合作,例如磻溪教育集团积极与当地企业雅莹集团合作开发洛东儿童画,将儿童画的元素用在雅莹服装、围巾等配件上。秀洲区连续三年开展了“雅莹杯——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评选活动,在校园内评选优秀非遗传习学生、优秀非遗传习教师、优秀非遗传习家庭,营造非遗进校园氛围。
如果要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此非农村文化礼堂莫属。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勾起沧桑往事,连通村庄文脉;一台台文艺演出、一个个村史故事会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温暖人心……一村一品、一堂一韵,遍布全区的每一个农村文化礼堂都结合自身所处地域的特色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散得开底蕴,守得住乡愁。
自2013年启动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秀洲区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以创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区为目标,一体化推进“建、管、用、育”,全区累计建成文化礼堂62家,力争到2019年末,实现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开、再到提质扩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有序推进,“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内涵不断拓展。
以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文化礼堂为例,包含文化走廊、家宴中心、村级图书馆、乡贤驻堂室、美丽乡村景区等不同功能板块,“礼堂+旅游”的运营模式让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使潘家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我们展示给游客的除了乡村美景,更有乡土文化。”潘家浜村负责人表示,文化礼堂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收集村民意见,勾起人们记忆深处的思乡情结,有效改变以往文化礼堂创建中常有的“千村一景”现象。
今后,秀洲区文化礼堂建设还将重点围绕“提质扩面、常态长效”主题,扎实推进六大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拓展覆盖领域,不断提升建设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与“两个高水平”建设相适应的基层宣传文化阵地。
文化产业让地域绽放魅力
前不久,秀洲区第二届“禾城农商银行杯”创意创新设计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农民画衍生品,通过创意灵感被赋予新的生命,更是演绎出不同的艺术风情。
在秀洲,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培育,像秀洲农民画创意有限公司一样的特色文化企业层出不穷。短短几年间,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初步形成了以创意文化为龙头、以画乡文化为特色、以政策扶持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影视传媒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六大产业板块,搭建“三园一基地”的文产发展平台,构筑“一圈两带”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秀洲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2013年到2017年,秀洲区每年都会出台年度《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全区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平台自主招商、对外交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秀洲区成立区文化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这一社会组织作为企业与政府的“连心桥”的作用,不断探索文创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制定了嘉兴市首个文化产业自律条例,进一步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企业)健康发展。
多种要素的融合,也为文化产业的厚积薄发积蓄了强劲动力。秀洲区围绕“文化+”主线,加快推进“文化+传媒”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科技”慧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互联网”智富文创园建设,为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拓展提供了发展新空间。“我们打破行政分割,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开放促进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工程,加速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教育、体育、信息等产业的融合,从而衍生新业态,拉长产业链,增强发展活力。”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自发集聚、目标确立,到集群化发展战略实施,再到集群化品质的提升,秀洲文产在集群驱动的力量下驶上了快车道。集聚,是秀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无数的化学反应在大大小小的集聚区内不断发生,为秀洲文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秀洲区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人才政策,搭建了人才栖居的美好凤巢。开展文化产业培训班、不断推出“韵秀”文产沙龙、“协会之家”、“溢美”秀洲文化企业创意市集活动、首届“秀洲十大创意新锐人物”评选等品牌活动,引育文化人才。
用一笔浓墨重彩领“秀”江南
有一种艺术,脱胎于江南水乡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蓝印花布、描花灶头、雕花糕模、泥塑蚕猫、刺绣、剪纸、建筑饰物等都是这种艺术的灵感源泉;有一种艺术,自1983年以来在秀洲大地上一直盛行,其作品充分抒发作者对劳动的赞美、对生活的讴歌,向人们展现中国当代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一种艺术,植根于农村,却漂洋过海走进将近20多个国家,在各国艺术殿堂中备受赞誉。她,就是秀洲农民画,也称为秀洲现代民间绘画。30余年来,这一笔浓墨重彩一直领“秀”江南。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30余年来,秀洲农民画的发展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适应时代的进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画,秀洲人怀着百倍热忱,在近20年不断加大投入,建造能彰显农民画魅力的各类场馆。1997年,投资300万元建造了3000平方米的全省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2000年,投资2800万元建造了7600平方米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展示厅;2010年,投入4200万元启动建设占地45亩,建筑面积约为12200平方米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新馆,并于2012年对外开放。
2000年2月,经文化部社文司批准,每两至三年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举办全国性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盛会。这是文化部社文司批准的唯一一个“国字号”农民画艺术节,也是浙江省文化厅重点扶持的全省18个节会之一。秀洲区是举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唯一资格获得者,分别于2001年10月、2004年9月、2007年10月、2010年6月、2012年11月和2015年11月成功举办了六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农民画艺术节是秀洲文化建设发展大潮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出秀洲文化的激昂乐章。
每逢节庆之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画乡代表都会云集秀洲,共享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盛典。近几年,更是每届都有新亮点。其中,第四届艺术节期间举行了首届全国农民画研讨会;第五届艺术节开幕式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新馆落成,这是秀洲区的文化新地标,标志着秀洲区公共文化建设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迈上新台阶。第六届艺术节期间,“一带一路”画乡代表共同出席了中国农民画“丝路行”作品展。
历经30余年,秀洲农民画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这是因为她的创作队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从寥寥数人到100多人,一支稳定的农民画骨干队伍是精品源源不断诞生的保障。全区建立了7个镇级农民画创作基地、26个中小学后备人才基地和8家个人画室,累计创作优秀农民画作品4000多幅,其中千余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300多幅精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浙江画院及各国友人收藏。
今年举办的第七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亮点纷呈,由24幅农民画组成的农民画长卷,绘就秀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建区三十五周年的巨变。而将要举办的中国农民画理论研讨会,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结合秀洲的实践经验,以更广阔的视野提升研究水平,进一步扩大画乡秀洲的影响力、擦亮其金名片、奠定画乡地位,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秀洲农民画未来发展的方向。
(原标题《欢歌筑梦新时代 激发活力兴文化》。编辑顾雨婷)
11月4日,天眼查App显示,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多个“李子柒”“子柒”商标已于今年陆续转让给四川子柒文化有限公司,这些商标涉及广告销售、方便食品、啤酒饮料、办公用品等。2017年9月起,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多个“
9月23日上午,“殷商文化兴盛于安阳”专题研讨会在安阳市党政综合楼举行,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刘鸿民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上,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中国文字博物馆等8个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通讯员 李文茹9月22日,以“书香润万家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拉开帷幕。作为大会分会场的郑州市二七区,秉承“全民参与、全域覆盖、二七特色”的办会原则,将一场
商丘古城拱辰门。 记者 白鹏 摄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代重要都城之一。地处中原的商丘,是一座历经数千年沧桑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幅色彩斑斓、跨越古今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内涵厚重的系列文化丛书。商丘的历史太丰厚了,很难用短短几句话来概括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21〕11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申报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将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历史悠久,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特
印象里,如果不是以旅游见长的城市,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是很难有一条内容丰富、环境雅致同时又拥有超高人气的步行街的。第五届衡水市旅发大会的主办地枣强县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县城中10月1日新开街的枣强县民俗文化步行街好吃好玩好看,成为当地热门
大同启动2022年云冈文化旅游季活动。 王中勋 摄中新网大同7月18日电 (杨佩佩)18日,中国古都大同推出六大板块38项大型文旅活动,聚焦“文化游”,为民众送上“文化大餐”,以此点燃古都文化“烟火气”。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美誉的山西
【游金地讯】人的一生当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要睡20个小时,即使是成年人,一天也要睡眠6-8小时。不管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是人必不可少的行为,这点已经成为人类共识。改善人类睡眠质量,也是睡眠研究人员的终生课题。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毛诗·小雅》诗序有曰: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在这里文化是借用了考古学的习惯定义,即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